很多很多我應該都沒看過
你們看過嗎?哈
沒關係啦!反正有機會就看看....我先貼給大家參考
如果無效的醫療寫得有點像小說,那我應該很有興趣
2006名家選書/文學類》文學閱讀時代的來臨
【聯合報/推薦人:朱天心(作家 )】 2006.12.31 05:12 am
★《流浪集》/舒國治著/大塊文化
★《太平風物》/李銳著/麥田出版
★《時光隊伍》/蘇偉貞著/印刻
★《中性》/傑佛瑞‧尤金尼德斯著/景翔譯/時報文化
★《美國牧歌》/菲利普‧羅斯著/宋瑛堂譯/木馬文化
經濟壞了好些年(而且可見的未來大約也拉不起來)的台灣,做為一個以讀書、寫書為樂趣為業的人,不免苦中作樂地妄想竊喜,會不會,可以是文學閱讀時代的來臨?如同十多年前我們在歐洲國家看到的書店風景:十分之九文學書、十分之一財經管理,與台灣恰恰相反。
也許,沒那麼多賺錢的機會,沒有多餘的錢可以管理、可以消費,時間多了,漫漫長日何以解憂?唯只好讀小說讀文學了。(當然,這話還是太小資太輕浮,把掙扎在生存線下的人們排除在外了。但的確我被熱情推薦看的《追風箏的孩子》即是一名多年未見、剛被二次金改丟了工作待業中的老同學,或許她猜測我是不讀排行榜暢銷書的。)
是《追風箏的孩子》大賣的緣故嗎?今年書市頗受鼓舞地翻譯出版了好多動輒四、五百頁大部頭、卻又非過往一般讀者所熟悉的世界級獎項/大師的作品。這些大約(只要有時間讀)皆好看的作品,不少完成於數年甚至半世紀前,其中有些過往已有簡體字譯本於坊間,這對囿於「年度」的選書工作不免有些困惑。
台灣本地的作品,線上專業寫作的舞鶴、朱天文今年未繳出作品,小說部分有荒年之感,相較於大陸作家題材、報酬皆豐的狀態,我是同情的,也因此更敬佩他們的「有所不為」。
相形之下,散文是豐收的。是因為在這一切都劇烈流失的時刻,作家們只能以自身的到此(此生此地)一遊來見證、來留住一些什麼嗎?
出版從來不是一高風險高獲利的行業,也從不仰賴政府補助(如高科技、財團金控的種種免稅減稅),天啊它甚至還得支撐貼補國內的紙業呢。但,這樣的廉立,使得它比諸多產業、領域要顯得自由、獨立。儘管不少我的出版友人哀嘆今年的書市萎縮三分之一(不等),我相信,我敬佩他們還應該能夠繼續不飽不死、有尊嚴地度過嚴冬。
簡單說明我的書單及原由。
做為舒國治的書迷,無法任性地把兩本新作都圈入,只能挑最典型舒氏風格的《流浪集》。撇開個人偏好,我以為舒國治的作品在此時刻別有意義,當然在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也有過「簡簡單單過日子」之類的類似也描述旅行、吃飯、睡覺……,但我還蠻討厭那種吃飽喝足錢堆出來的「反璞歸真」,彷彿食傷了的人,百無聊賴之際突然發現唉呀窮人吃的地瓜粗糧其實蠻有益健康蠻進步蠻低調(真痛恨這個詞!),遂大力鼓吹。更甚的例子,例如某些表示不得不接班的時尚名牌第二代,宣稱以PVC、帆布這類普羅質材來調侃顛覆名牌神話,但不知,唯獨它們的價格為何分文未動一點也不顛覆。
經濟蕭條後,也有人不得不認清現狀地開始提出「慢食」、「慢活」、「樂活」等概念的作品,終歸透著無可奈何的寒傖氣味。
舒國治完全不同於前兩者處在於,他是思考之後的價值選擇和捍衛(舒國治一定不喜歡這用詞),富貴必於是,困窮必於是。這樣一種出於自由選擇的人生態度,其實有著遠不只於他字裡行間漫溢的老莊況味的積極意義,令人在純粹的神往耽浸之餘,頻頻思索良多。
李銳的《太平風物》和蘇偉貞的《時光隊伍》都是嚴謹的作品──「嚴謹」何時變成評價一部作品的重要價值?──但相較於他們太多「過度作為」的同業儕輩(我不得不點名余華那好似八點檔連續劇本的《兄弟》),得承認,要維護嚴謹的寫作狀態,可能不僅是一項信念,也是能耐。
翻譯小說《中性》和《美國牧歌》皆以美國為題材。前者佔移民(希臘)之後的文化雙瞳之利,十分神采。我更佩服作者敢在非英美世界的家族史書寫如此豐沛的文本下(光想想賈西亞‧馬奎斯吧),以及性別議題政治正確下,以此二者為主軸,而他居然也險險航過這些暗礁,所抵達的人跡罕至之處且也值得一顧。
羅斯的《美國牧歌》,是(不知為啥)迷戀於傳奇一樣1960年代的我們這一個世代,遲早得讀、得面對的,不然永遠是拼圖不完整的圖像。我在與書中人物近似的年紀讀這書,我承認,想自己的心事多。
若《讀書人》容許我選十本或更多,我將以同樣強烈的熱情推薦:舒國治《門外漢的京都》(遠流出版)、季季《行走的樹》(印刻出版)、林文月《寫我的書》(聯合文學出版)、駱以軍《我愛羅》(印刻出版)、蔡逸君《跟我一起走》(寶瓶出版)、楊佳嫻《雲和》(木馬文化出版)、納博可夫《幽冥的火》(大塊文化出版)……
【2006/12/31 聯合報】
2006名家選書/文學類》時間的意義
【聯合報/推薦人:鍾怡雯(元智大學中語系副教授)】 2006.12.31 05:12 am
★《行走的樹》/季季著/印刻
★《流浪集》/舒國治著/大塊文化
★《園林內外》/劉大任著/時報文化
★《寫我的書》/林文月著/聯合文學
★《人生一瞬》/詹宏志著/馬可孛羅
從前我不太瞭解「時間」對創作者的意義。這一兩年來,我慢慢有些領悟,也開始明白「時間」如何打磨創作者,創作者如何跟時間對談。2006年出版的散文,我偏愛的也多半跟這個主題有關。顯然受到景氣的影響,2006年散文出書量明顯減少,不過,創作力旺盛的周芬伶、舒國治、蔡珠兒、廖鴻基迭有新作。中生代依然是2006年散文創作的主力。或許,散文創作是一種時間的藝術,它的巔峰屬於中年,或中年以後,不能急,也急不來。如果創作者有足夠的毅力和耐心,以及不得不創作的理由和不滅的熱情,積累的可觀能量會在適當的時候爆發(這只是客觀條件,當然還有更多複雜難以歸類的主觀因素)。時間製造的距離,會讓人事沉澱、冷卻,現出本質的紋路和肌理,而後,有耐看耐讀的散文。
以上純屬偏見。以下閱讀所得,乃循此偏見而來。季季《行走的樹》是本年度最令我感慨的散文。1960、70年代的台灣,文藝少女的愛情和她所處的時代,共產黨、左派、家暴。多麼的人生如戲如小說。扭曲時代的人事,作者可以在文字下重藥,寫得再狗血一點,或者再多添一點傳奇式細節。然而沒有。那麼冷靜、不動聲色,哭一個時代的敘述反而像旁白,一個旁觀者,回顧暗潮洶湧的時代,充滿傷痕的人生,那是六十歲的智慧所直面的人生。
《行走的樹》讓人痛,舒國治《流浪集》則令人快。快者,愉悅也。讀散文而讀出平和心境,愉悅之感油然而生,在我是非常稀罕的經驗。作者從現象中隨手拈來道理和想法,「流瀉」式的寫法,令人想到鍾阿城說汪曾祺的文字「成精了,隨手便是,感覺到這個人已經不再考慮那麼多技術上的東西,只要把它流出來」。舒國治的文字「成精」方式是自成一格,設下許多路障,形成阻礙,讓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細讀,讀出其中有物,物中有理。你不得不同意,那樣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眾」不同的文字,才能生產出如此獨特的散文風格。散文從走路、喝茶和睡覺而來,所謂境界,不過如此。
還有園藝。劉大任《園林內外》的境界來自植花種樹所得,文人看花種樹易柔弱耽溺,或者傷春悲秋,《園林內外》卻是一本硬漢的園林寫作,處處有靈光和生機,令人心境平和而寧靜,尤宜冬夜寒雨,或連日陰霾心情鬱抑中讀。冬天憂鬱只因長閒,然而忙著幫植物過冬的文人說「誰還擔心冬天長閒,不累死已經不錯了」。看花和種樹哲學乃長期跟植物相處,體貼大自然所得。劉大任在園林中安身立命,同時也從園林領略宇宙和生命的奧祕,寄託性情。他「要植物發揚本性,活得自然而快樂」,此話有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的種樹哲學而無政治味,完全是文人性情。
花樹有情,書亦有表情和生命,林文月《寫我的書》由一本本書牽出或遠或近的人事記憶,書的歷史牽引著生命的歷史,是一本構想獨特之作。終生與書為伍的學者、散文家和譯者,以節制舒緩的文字回憶跟書有關的往事,情深意重,筆則何其淡雅。讀書人的情懷,上一輩學者的胸襟和教養,多麼令人懷念。她筆下的師長是中文系學生熟悉的學者,亦是林文月散文裡經常出場的主角,跟《飲膳札記》、《回首》、《人物速寫》並讀,一條通往我的學生時代,或我老師時代的時光隧道打開,參差錯落的點滴,時代的回憶。
廣義而言,所有的書都是寫「我」的書。詹宏志《人生一瞬》寫「我」的記憶和過往,時間和空間、記憶和想像密針交織,儘管一切在作者筆下是那麼清楚的刻印鑿痕,然而作者對那半百歲月的總結:不過人生一瞬,聽起來像是給時間的空谷回音。我特別喜歡輯一的時間之書,那被重新喚起的童年和青春往事如塵埃沸沸揚揚,散亂無焦,蒙著時間的光影。作者把它們召喚到筆下,拂塵,放到自己生命時空的座標上,重新定位。著墨最多、最細膩的是父親。這一代的創作者都有一位「我父」等著被追尋,被書寫。
若篇幅不設限、不設主題,我還想談的包括王盛弘《慢慢走》(二魚文化出版)、蔡珠兒《饕餮書》(聯合文學出版)、劉克襄《失落的蔬果》(二魚文化出版)、陳淑瑤《瑤草》(聯合文學出版)等等。不能不提的還有帕慕克的《伊斯坦堡》(馬可孛羅出版),不過,他得諾貝爾獎之後再來這一筆,就點湊熱鬧的意味了。
【2006/12/31 聯合報】
2006名家選書/文學類》偏食者言
【聯合報/推薦人:李奭學(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2006.12.31 05:12 am
★《小城畸人》/安德生著/吳岩譯/遠流
★《空色勾玉》/荻原規子著/辛如意譯/奇幻基地
★《為人民服務》/閻連科著/麥田出版
★《哀豔是童年》/胡淑雯著/印刻
★《肉像與紙韻》/康正果著/允晨文化
我們若把文學書籍分成譯作與創作兩類,那麼2006年是譯作大鳴大放的一年。翻譯類之重要者若強予再分,西方經典絕對勝過東洋文學。至於創作類,我看台灣流年不利,雖有鍾文音的《豔歌行》(大田出版),但好書遠少於中國作家的作品。這不是長他人志氣,而是實話實說:我們迎頭趕上便是。下面我要談的五本書不一定是2006最佳之作,但各有重大意義,我覺得不應等閒視之。
我從翻譯書談起。2006年這類書中,最得我心者乃吳岩中譯的《小城畸人》。這是一本新出舊譯,不過安德生在吳岩巧手重訂下復出江湖。書名中的「小城」是美國俄亥俄州的宛尼斯堡,亦安德生生身故鄉的文學虛構地。吳岩譯名中的「畸人」饒富深意:敘述者在宛尼斯堡所見者個個心有千千結,都因各種原因而自我壓抑,也因此而有一段不足為人道的過去。美國小城文學的傳統中,安德生幾乎是第一位裂解桃源神話的小說名家,《小城畸人》可比莫拉維亞的《羅馬人的故事》,社會現實總得回歸到社會現實。
可以一談的譯作太多,再以小說論之,宮本輝的《夢見街》(遠流出版)和尤金尼德斯的普立玆獎名作《中性》可稱東西輝映,不過我最想推薦的卻是荻原規子的《空色勾玉》。這部長篇是日本少年小說的經典作,歷時經年聲譽不輟。荻原規子的日文高雅,筆下神話混合東西,而天人問題的敘述中總也閃耀著生命的智慧,像極了《西遊記》。我既拿後書作比,《空色勾玉》就不可謂「童書」,而是老少咸宜的幻想文學,內含趣味與教育。譯者辛如意的譯筆高雅有如原作,《空色勾玉》可謂近年日譯中的典範之一。
我應該踅回中文創作:我讀過的作品中最讓我過目難忘者首推閻連科的《為人民服務》。閻連科乃中國小說大家,《為人民服務》卻甘冒家國大韙,公然調侃起政治威權來。書中的解放軍師長因戰爭而致性無能,年方二八的少妻寂寞難耐,故而以毛澤東手諭的一塊「為人民服務」令牌為記,要求家中炊事兵為她「性服務」。《為人民服務》背景是文化大革命,閻連科不僅戲謔了中國的政治威權,也在嬉笑中顛覆了歷來集悲情與憤怒於一身的文革小說傳統,不讓余華2006年推出台版的文革鬧劇《兄弟》(麥田出版)專美。
和閻連科或余華一樣視威權如無物的還有《哀豔是童年》,不過這本短篇集的作者胡淑雯卻地道是台灣的小說家,而且應屬創作界的青年寫手。就我所知,《哀豔是童年》乃處女作,但胡淑雯寫來卻像老手,篇篇有聲音,也有憤怒。台灣沒有文革,胡淑雯的時代其實連政治威權也已遠颺,但不論中國或台灣文化傳統中的父權仍有如幽靈般盤旋在島嶼上空。《哀豔是童年》多數的短篇都在對抗這種無形的體制,胡淑雯把女性的屈辱赤裸裸地攤在讀者面前,將男性沙豬的符號一一拆解。她和閻連科或余華當然有異,下筆嚴肅是最大特色,一字一句都在傾吐胸中千年的塊壘或悲情。《哀豔是童年》文筆更是流暢洗練,胡淑雯快人快語,不過當中有一股膽大而心細的韻致,我覺得對女性主義小說有興趣者應加正視。
上面所談盡是小說,最後我想為康正果的散文集《肉像與紙韻》說幾句話。康正果儘管出身中國,卻心向台灣或美國的民主自由。《肉像與紙韻》有遊記、有專欄文字,也有書評。康正果筆端向來言之有物,所以書中觀人睹物或月旦作品都機靈敏銳。他2005年的名著《出中國記》(允晨文化出版)裡的優點,《肉像與紙韻》早見端倪。康正果絕非人云亦云者,他的本色是論文敘事都特立獨行,而且是個人深思熟慮後的結果。就我所知,《肉像與紙韻》出版前在台處處碰壁,所幸就在康正果準備壓到箱底時,伯樂出現。這個現象說明台灣文化界常有遺珠之憾,康正果因此差點變成文化祭品。在某個意義上,這個現象也是本文的一大警訊,我應該借來向讀者致歉,因為本文所述都是個人偏好,遺珠難免。
【2006/12/31 聯合報】
2006名家選書/非文學類》科普 一張美麗星圖
【聯合報/推薦人:張嘉泓(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2006.12.31 05:12 am
★《萬物簡史》(四冊)/比爾‧布萊森著/師明睿譯/天下遠見
★《星空的思索》/吳建宏等著/大塊文化
★《大崩壞》/賈德‧戴蒙著/廖月娟譯/時報文化
★《DNA:生命的祕密》/詹姆斯‧華生著/陳雅雲譯/時報文化
★《溫度,決定一切》/沙格瑞著/田靜如譯/天下遠見
天氣涼了,又到一年回顧的時候。本地科普類型出版今年也一如往常,數量並不多。這也難怪,對大眾來說,科學的活動有如幫派,既神祕又陌生,這種隔闔降低了一般讀者對科普書的興趣。但我覺得今年有好幾本書,把這幫派的內幕祕辛,做了非常精采的揭露。
科普書或許不多,但科學的進展卻一直在加速。人類知識之龐大與深邃,如今令人望之屏息。但知識的活動,無非源自人切身的好奇。每個人都不免自問:我的存在,究竟是怎麼回事、到底是哪些科學原理造成的?這個身世之謎,就是《萬物簡史》想要探究的。它所涵蓋的範圍,用「上窮碧落下黃泉」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從宇宙的起源、物質的組成,乃至地球的特性、生命的繁衍,作者以生動優美的語言,把看似冰冷的題材,述說得如同一首首牧歌。他的配方講究,首先採集當初科學家在未知之中摸索的故事,配上仔細挑選、與題材相關的有趣面向,不著痕跡地融入科學原理的討論,這些豐富的材料透過一個非專家的眼光,以冷靜、精準而又投入的語言娓娓道來。或許有時稍嫌粗淺,但讀來總是令人心曠神怡。
即使知識的進展如此成功,偉大的科學家時常都非常謙遜。畢竟科學的結果只是一個進行中過程;在本質上,學說的提出就是等待著被推翻。《星空的思索》由五位台灣科學研究者執筆,透過優美的散文,敘說人類近代宇宙觀從哥白尼開始發展,直到愛因斯坦的過程。書中不只清楚看到這些思想家的智慧,難得同時呈現的還有他們嘗試錯誤的過程。書寫者更以自身當下研究的關懷來烘托,讓讀者感覺到這個歷程似乎正在繼續進行,思索星空的心靈依舊充滿活力。
科學的進展有時得依賴異端的刺激,《大崩壞》讀起來就很辛辣。這本書討論人類歷史中,社會崩潰消失的原因。傳統的想法,總把部族的滅亡,歸咎於不可抗力的外在因素。此書的作者透過古往今來許多例證,詳加考究,大膽地指出在很多時候,這些部族是有機會逃離滅亡的命運。滅亡的關鍵原因常來自這個社群自身的決定,會如此決定有時正是基於這些社群賴以存在維繫的文化、思想或道德,而不得不然。換句話說,這些社會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選擇自殺的路途。你不見得同意作者的結論,但如此麻辣卻紮實有力的書寫,對疲憊的心靈實在是再好不過的興奮劑了。
科學固然是智者的追尋,在本質上更是一種社會活動,我們無法離開從業社群的公共場域以及整體社會的利益來了解科學的研究。《DNA:生命的祕密》就具體表現出群體與個體研究者之間這種糾葛的關係。這不只因為DNA的祕密幾乎是所有人都感覺切身相關的課題,而且它的發展依賴社會龐大的資金支持,它的應用更對未來社會的運作發生根本的影響。這本書是由DNA雙螺旋結構的發明者之一執筆,嘗試從基本科學現象開始,進一步討論這些相關的議題。豐富的內容,加上充滿臨場感的書寫,使生命研究的興奮驚奇,以及其中牽扯的爭議性與迫切性,同時躍然紙上。
科學不只有用,它的概念本來就遍布於日常生活的各處。《溫度,決定一切》就從最切身的體溫出發,展開驚心動魄的旅程。流利自然的筆調,由動物保持恆溫的機制、地球的氣候與冷熱,以及許多親切有趣的現象,使讀者慢慢熟悉熱、傳導這些概念,物理學家對熱的抽象思考漸漸融入其中。這些抽象思考具有普遍效力,因此即使太陽的燃燒、宇宙的演化過程,都必須遵守其中的規則。當我們冥想著日常生活的溫度,如此簡單的概念,竟然操縱著龐大浩瀚的宇宙之誕生與成長,怎不叫人驚心動魄。
其實今年還有許多不錯的書,沒能在這裡介紹,實在可惜。科學的推動除了依靠大家都仰望精采的明星之外,其實更要緊的是無數默默的努力與嘗試,或對或錯,點點滴滴,才能堆積出科學長程而健康的進步。天涼,通常也是許願的時候。科學始終是樂觀而充滿希望的,明年一定又會是豐收的一年。
新年快樂!
【2006/12/31 聯合報】
2006名家選書/非文學類》怪物、毒物與美
【聯合報/推薦人:辜振豐(作家)】 2006.12.31 05:12 am
★《怪物考》/王慧萍著/如果
★《毒物魅影》/約翰‧亭布瑞著/尤傳莉譯/商周出版
★《美的歷史》/安伯托‧艾可編著/彭淮棟譯/聯經
★《地方》/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群學
★《當教授變成學生》/麗貝嘉‧納珊著/張至璋譯/立緒
今年出版界一片哀嚎,但還是推出不少精彩的好書,畢竟業績歸業績,好書歸好書,兩者不應該混為一談。首先談到《怪物考》,如果出版社一開張便讓人刮目相看。近年來,奇幻文學當道,有關怪物、誌異的作品和論述陸續上市。處理外文書很容易,簽下版權,找人翻譯,不久便可以出書。但《怪物考》是一本台灣學者的著作,光是要找寫手就不容易,更何況編書。顯然,編輯為這本書花了不少時間,首先它是一本論文,但經過編輯的巧思和作者的改裝,結果是雅俗共賞。作者王慧萍在詮釋怪物三言兩語就讓人一清二楚,例如「人馬」(Centaur),她指出,人與馬如此緊密地結合或許是古地中海民族將騎在馬背上的戰士,誤當成人首馬身怪物的最原始想像。作者也探討古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中有關怪物的精彩故事,加以解說,因此本書可說是面面俱到。
醫藥入門書也逐漸受到重視,例如《毒物魅影》不但值得專業人士參考,也適合一般人閱讀。作者博學多聞,內容涉及歷史、化學、風土民情、政治、藝術。閱讀此書能夠吸收醫學知識,又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真是一舉兩得。書中指出化學物並不是人造的就有害,也不會因是天然就無害。化學物當做藥物使用可以治療疾病;做成塑膠,可以當生活用品;也可以當消毒藥水。他也談到濫用藥物的問題,並討論海洛因、嗎啡、搖頭丸、古柯鹼的來龍去脈。古柯鹼來自祕魯原住民種植的古柯葉,在古代用來對抗飢餓和疲勞。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後,強迫祕魯原住民勞動並利用古柯來提神。過去可口可樂也有古柯葉成分,到1904年才將它拿掉。
《美的歷史》是義大利暢銷小說家安伯托‧艾可的力作,他討論西方之美,並沒有排除醜的觀念。他指出,所有文化皆有其美的觀念,也有其醜的觀念,不過,以考古出土物來說,其中所畫之物在當時是不是真的被視為醜,難以判定。本書乍看之下,會以為只是敘述美的歷史,但很多內容卻涉及西方文化的演變,尤其是作者特地引用哲學家、作家、藝術家的說法來佐證,並附上珍貴的彩色圖片,使得本書更是一本了解西方文化的好書。
當今台灣興起一股舊社區重建的熱潮,因此《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值得大家注目。作者在書中論述空間和地方的差異性,引用旅遊作家雷班的說法,1792年探險家溫哥華船長率領英國皇家海軍發現號航行,任務是繪製海岸地圖,並命名它所到之處,成為帝國屬地。命名是賦予空間意義,使之成為地方的方式之一。因此作者指出,殖民者望著海洋,看見單調的空間;原住民卻看到了地方。此外,作者強調在全球化之下,也應該思考「在地特色」。
一般說來,身為教授總是高高在上,但《當教授變成學生》作者雖是美國大學人類學教授,竟然放下身段重新到大學修課。她透過外國留學生的眼光,看到美國學生的無知和排外。有趣的是,這位人類學出身的作者將大學生活當作「田野調查」,這一來也因為跟學生的接觸才發現世代差距竟然如此之大,尤其是遣詞用字、想法、行為等層面。此書也有助於留學生了解美國的校園生活。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值得推薦的好書,比如說,詹偉雄《球手之美學》(遠流出版),以另類角度討論棒球,令人耳目一新。今年爆發卡債問題,加上新貧時代的來臨,亞力山大‧封‧笙堡《窮得有品味》(商周出版)提供有趣的文化觀點。至於一些西方名人著作終於看到中譯本,如喬治‧史坦納《哈佛諾頓講座之大師與門徒》(立緒出版)以及《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三言社出版)。大衛‧洛奇《小說的五十堂課》(木馬文化出版)探討寫作和閱讀策略,原本是為一般讀者而寫,但也值得創作者細讀一番,畢竟他是一位具有創作經驗的文評家。
【2006/12/31 聯合報】
2006名家選書/非文學類》搖滾你的閱讀熱情
【聯合報/推薦人:莊裕安(作家、醫師)】 2006.12.31 05:12 am
★《熱情洋溢》/凱‧傑米森著/錢莉華譯/天下遠見
★《無效的醫療》/尤格‧布雷希著/李中文譯/左岸文化
★《搖滾神話學》/露芙‧帕黛著/何穎怡譯/商周
★《沒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毛尖著/遠流
★《地下鄉愁藍調》/馬世芳著/時報文化
年度醫藥類書籍,還是以兩種對比類型為大宗:其一是「正向」的,諸如《人體使用手冊》、《你的身體導覽手冊》,直接關照疾病本身或預防保健的書型。另一種「負向」的,約略是《別讓醫院殺了你:揭開醫療體系的共犯結構》、《藥你生病:藥廠製造疾病的真相》,聽來像毛骨悚然惡魔墳場的書型。當然,這些翻譯書會有市場,反映本土的醫療生態。
如果從「市民讀物」觀點,底下兩本列為備取,因為五、六百頁的厚度與過於專業的訴求。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的演講集《生活之道》(立緒出版),一百年後讀來仍像動聽的暮鼓晨鐘。人說奧斯勒生活與行醫哲學之經典,有如約翰生在字典編輯界的威望。這本書有點黃崑巖「談教養」書系的況味,可說是從根救起的醫學倫理。我曾以為四年前吉娜‧科拉普《流行性感冒:1918流感全球大流行及致命病毒的發現》,應該是這個議題既有料又好看的峰頂。今年約翰‧巴瑞在同題材上有更進一步發揮,《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台灣商務出版)展現縝密與洗練的風格,貴在動人而易讀。
2006對很多人真是沮喪的一年,凱‧傑米森《熱情洋溢》大可助你一吐怨氣。傑米森先前以躁鬱症精神科醫師、半自傳醫病誌現身本地書市。這本新書說的是「正向心理學」,但它不是生硬的教科書也不是單純的勵志書。這本書帶給我閱讀上的愉悅與滿足,有點近似黛安‧艾克曼的《感官之旅》、《愛之旅》,都是通過審美來激發熱情與正向思考,是信仰而非教條。德國《明鏡》周刊醫藥記者尤格‧布雷希《無效的醫療:拆穿用藥與手術的迷思》,是「內幕揭弊」書型裡我最喜歡的,與先前《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有等量齊觀的紮實。社會高齡化與醫療資訊不對等是全球化的共同問題,這兩本書為「知識是最好的醫療」提供實際的教戰守則。
音樂類書籍,西洋古典類最好的兩本都是對話體,小澤征爾與大江健三郎(高談出版)、巴倫波音與薩依德(麥田出版),都是值得一讀的春風雋語。「莫札特年」沒有出類拔萃的應景書,蕭斯塔高維奇百年冥誕的黯淡從缺也讓人失望。不過最振奮的一本,如果2006年僅有的「荒島書」,我希望它是我的「禮拜五」。露芙‧帕黛《搖滾神話學:性、神祇、搖滾樂》,出乎我意料的好看,雖然有個小小的但書,恐怕要對坎伯、弗雷澤、李維—史特勞斯的神話與人類學有興趣才行。通過希臘神話原型,以及種族與性別來關照搖滾樂文化,我從沒喝過這麼嗆辣又對味的雞尾酒。
蔣勳繼去年《天地有大美》,今年《美的覺醒》(遠流出版)依舊那麼從容與優雅。倒是艾可《美的歷史》,選圖雖然一流,但學者氣味似乎沒有小說與專欄小品那麼機智矯健。考慮再三,我覺得底下這對「坐三望四的金童玉女」出線,不只有趣還有文化意義。
毛尖跟馬世芳可能都是家學淵源,造就特殊的閱歷,令人想起也是超齡演出,寫歌劇的符立中、寫鋼琴家的焦元溥。他們都有融合彼得潘的乳香與吉姆‧莫里森的汗騷,難道是未飲忘川前世今生的巫蠱作祟,還是戀舊癖捨不得丟掉高中的軍訓大盤帽或偷穿的第一雙高跟鞋?馬世芳的「第二人稱廣播體」,有一種電影片頭畫外音的敘事魅力,這種潤澤放在知識讀物剛好不會太濕。同樣毛尖不過分地佻達輕狂「氣泡感」,放在書介影話有辣中帶麻的回甘。我不能篤定說他們是今年新人裡最優的,但應該是很容易辨識、別具風格的文體。
說我還有知識與傳記類未提,那只能靠繞口令。鮑勃‧狄倫、安迪‧沃荷,沒說到你們還無所謂。比較遺憾的是詹偉雄、陳建銘、昆布、傅月庵、李宇宙,還有從微軟跑去尼泊爾的約翰‧伍德、從倫敦騎摩托車到紐約的伊旺‧麥奎格與查里‧布爾曼,沒有你們,2006鐵定會是乏味的一年。
【2006/12/31 聯合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