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要介紹的這本《一位研究員的處世之道》
(The Way of an Investigator, 1945)

是生理學者坎能(Walter B. Cannon, 1871-1945)的作品,曉得的人可能較少,但影響力卻不輸前面幾位的著作。一九六八年第二十四屆國際生理學大會在美國華府召開時,美國生理學會就以坎能的這本著作致贈每位與會者;當時,離坎能去逝已有二十三年之久。

 在這本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裡,坎能以其一生豐富的經驗為根據,談到了研究人員該有的特質、研究工作環境的良窳,以及促使成功的因素等。像這種經驗之談,常淪為老生常談,年輕人不見得愛聽;甚至皮魯茲提出他的勸告:「別聽老人言。」不過他還加了一句:「我也是個老人了,所以前一句話裡頭的弔詭,就讓年輕人去傷腦筋吧!」

 類似的弔詭說法,從坎能及其他人的建議裡,還有不少。譬如坎能列出研究人員的特質,包括好奇心、直覺想像、批判思考、絕對誠實、博聞強記、耐心、身體健康、慷慨以及發自內心的謙遜等,都可能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像梅達華就不認為好奇心有什麼用(只會讓貓送命),他偏好使用「探索的衝動」。其實,坎能所認定的好奇心是:「引發科學家動機及持續不懈的泉源,是科學探索這一行必備的要素。」與梅達華的說法並無不同。誠然,研究人員要是失去了探索未知的熱情,成果絕對是會大打折扣的。

 至於直覺想像的能力,是透視現象表層,直指問題核心所不可或缺的,也是創造力的另一種說法;而批判性思考,則是將所有已知訊息及各種可能性都考慮進來的做法。這兩種能力有潛在衝突的可能,必須交錯運用。坎能提到有些研究者對於各種可能性過於挑剔,以至於裹足不前,一事無成;反之,有些則縱情想像,不加節制,而浪費過多力氣在考慮欠周的想法上,都是缺點。

 研究者必須絕對誠實這一點,應無太多異議。坎能說:「研究者所能做的,只是收集事實,看能否支持自己的假說;研究者必須有隨時放棄假說的心理準備。」一如赫胥黎(T. H. Huxley, 1825-1895)的名言:「完美假說遭醜陋事實給推翻,是科學裡的悲劇。」眼中只見支持自己假說的數據,而對不同數據視而不見,是人的通病;如果刻意挑選符合假說的數據,則是造假行為,乃研究大忌。這麼做或可得利於一時,但一旦被發現,則難免身敗名裂,得不償失。

 耐心及身體健康大概是成就任何行業都必需的特質,但坎能以他研究甲狀腺的經驗提醒後學,如果研究方法尚未成熟,則該知進退,一味堅持未必能解決問題,徒然浪費時間力氣而已。坎能身強體健,閒暇喜愛郊遊登山,但他年輕時手部受X射線灼傷,造成一輩子不便,才可能有此強調。

 如今電腦及網路資料庫方便,造成博聞強記這項特質受重視的程度似乎不如以往。我還在當研究生時,聽過我的老師稱讚另一位前輩科學家,說只要談到這一行的任何重要論文,該前輩都可以用幾句話講出重點來。不管怎麼說,研究者將本行學問裡最重要的過往發現、當代同行進行中的研究,以及各種可用的方法常存腦海,才可能自由發揮應用,這一點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坎能所說的慷慨,指的是對工作夥伴、同事、前輩,甚至競爭對手的大方;裡頭包括功勞歸屬、尊重優先權,以及謹慎批評等。這些美德在今日競爭激烈的學術圈,更值得強調;要注意的是,慷慨並不等同鄉愿,這是重人情、講關係的國人常分不清的。

 在本行取得成功的科學家,常信心過滿,忘了隔行隔山的道理,而給人傲慢的印象。坎能強調宇宙浩瀚及其奧秘無窮,窮一己之力,也僅能有些許貢獻;因此,追求真理者唯一合理的態度,就是真誠的謙虛。我也聽過一位英國的生理學教授說:「真正有成就的人是不裝腔作勢的。」看來英雄所見略同。


{本文原載於中央日報副刊2005.6.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i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