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志炫 / 鱷魚的眼淚
 
你慢慢靠近 無聲無息
風平浪靜 潛藏著陷阱
我步步為營 在你的領域裡
擔心突來的 致命一擊
愛既然已粉碎 又何必再拖累
連最後一滴淚 在風中搖搖欲墜
我忍住了傷悲 配合你安排的騙局
看著你留下 鱷魚的眼淚
 
你說不得已 身不由己
所有決定 聽命於天意
是我不小心 闖入你的禁地
和自己玩著 危險遊戲
愛既然已粉碎 又何必再拖累
連最後一滴淚 在風中搖搖欲墜
我忍住了傷悲 配合你安排的騙局
看著你留下 鱷魚的眼淚
 
是真心的懺悔 是假面的慈悲
我看清了真偽 已不能全身而退
你迂迴地包圍 還不如解決得乾脆
何必再浪費 鱷魚的眼淚
 
我失去呼吸 斷了思緒
你的嘴角有 一抹笑意
 
。。。

上次學弟有點了這首歌,還在那邊胡扯!
雖然大概意思是對,但出處用掰的...啥瞇貴族夫人都出來了....哈

西方有一句很有名的諺語,叫「鱷魚的眼淚」,意義類似於我們常說的「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眼」或是「貓哭耗子假慈悲」,形容狡猾、虛假的人。這句諺語的由來,是有人看到鱷魚一邊吞食獵物,一邊哭泣,可是事實上鱷魚眼淚其實不是真正的淚水,而是為了排除體內的鹽分。

科學家研究發現,鱷魚的腎臟功能不佳,體內多餘的鹽分,無法有效排出,尤其是生長在鹹水地區的鱷魚。這時候,鱷魚就得靠「鹽腺」來排除鹽分了,而鱷魚的鹽腺正好位於眼睛附近,人們便以為鱷魚會流眼淚。其實,「鹽腺」不是鱷魚的專利,一些海龜、海蛇、蜥蜴,甚至某些海鳥,也都有這種天然「海水淡化器」喔。

醫學上也有所謂的鱷魚眼淚症
就是一邊吃東西會一邊哭,有這麼好吃嗎?當然沒有
其實是第五條三叉神經第一分支眼神經裡的淚神經與第七條顏面神經的迷走(misdirection)之故。

第五條三叉神經又分三支    
1. 眼神經                                            
2. Maxilla上颌神經—味覺                                
3. Mandibular下颌神經
 
當此顏面神經痲痺時,因為唾液軸索的再生(axon regeneration),誤傳顏面神經的前半部,這就是醫學上所謂:味覺與淚腺的反射(gustatory-lacrimal reflex)又叫(FREY syndrome);此患者享受美食時,就在顏面神經痲痺的同側眼,見其淚水汪汪,常被誤解為情感豐沛。

 鱷魚的眼淚(Crocodile tears)典故,緣於西元1400年有一位英國人名叫John Maundervill(約翰曼德流),在他的遊記中記載,看到一隻鱷魚正在吞食被殺的動物,卻還在流眼淚。

古埃及的草紙文獻裡有記載:『假如鱷魚在水邊發現人類,會用盡一切方法殺死他,然後流著眼淚把人吃掉。』;在古希臘與羅馬的傳說中,鱷魚會發出一種奇怪的呻吟和嘆息聲,讓路過的人因為好奇而靠近,鱷魚就利用這種方法來捕殺人類;不過深究起來,『鱷魚的眼淚』這個詞彙最早是出現在西元三百年作家司巴特阿諾斯(Spartianus) 所寫的『皇帝的生活』(Lives of the Emperors)這本書當中。中古世紀時,不少法國和英國的文學家也曾經在書中提及『鱷魚的眼淚』這個詞彙,例如英國的約翰.霍金斯(Sir. John Hawkins)就曾經寫到:『在這條河流裡,我們看到許多鱷魚,牠們的天性就像狂熱的信徒一樣,發出哭泣、嗚咽的聲音,吸引獵物向牠們靠近,然後再一口吃掉這些獵物。』。
 
西元十三世紀,法國修士安格利卡(Anglicus)在自然科學的百科全書當中寫到,當鱷魚發現有人在水邊或懸崖時,會有所謂的三部曲:先將人咬死、然後對著死去的獵物哭泣一番、最後再將人吞下去;十四世紀時,另一名英國爵士孟德斐,則把鱷魚殺人時流眼淚的神秘傳說寫進他的遊記裡,讓『鱷魚的眼淚』成為一般讀者大眾都能理解的通俗說法;到了十六世紀,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更在他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奧賽羅』(Othello)裡提到鱷魚會流假眼淚、藉此激起獵物對牠的同情。(莎士比亞在『奧賽羅』中寫道:『假如地球上充滿了女人的眼淚,那一滴滴落下的,都是鱷魚的眼淚...』。)類似的描述也同樣出現在英國文學家培根的作品當中。
 
於是,『鱷魚的眼淚』這個詞彙就這樣一代又一代被沿用至今,如今成了非常通俗的俚語:『Crocodile Tears』。
 
林志炫的這首歌是利用這個傳說來比喻愛情;在愛情中總有一方是扮演著鱷魚的角色,等著另外一方踏入自己的陷阱之中,當鱷魚要把妳拆吃落腹前淚珠盈眶,妳還以為鱷魚用他的眼淚在表達悲傷與歉意,殊不知那根本只是他的生理反應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idy 的頭像
    haidy

    因為海所以寬

    hai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