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有啥稀奇?
不稀奇呀!稀奇的是他乖乖在那邊讓我拍
除了有點逆光是缺點而已!這時候又要感謝天氣差
剛下完雨要露不露的太陽公公威力不大了
上面那張其實沒那麼亮,我把亮度大量提高了
這樣才能看見鳥本身的顏色層次感
以下借科博館的電子報內文的一小部分
講的是白頭翁的故事,覺得很好玩,也讓大家看看
台灣原住民布農族的洪水神話中最重要的紅嘴黑鵯跟蟾蜍,事實上,這支「火種遠征隊」的成員還有其他動物。
「火種遠征隊」雖然跟「魔戒遠征隊」一樣都是自願性質,但是隊伍裡沒有巫師,也沒有精靈跟人皇,有的只是一群充滿勇氣的動物們,這些動物自告奮勇地為其他動物及人類取得火種,而且每次都是獨自出發,雖然青蛙因此燙傷變成了蟾蜍,大卷尾取得火種後因為太重無法高飛,讓浪打到長尾巴而丟掉火種。牠們雖然失敗了,卻依舊得到布農族人的尊重。
當青蛙從水路無法取回火種時,玉山上的動物們就決定派代表從空中去取火種。一開始被注意到的是一隻平常活蹦亂跳的小鳥,但是當牠發現大家的企圖後就把頭塞進石灰岩的縫隙裡再把頭拔出來,然後說:「我太老了,你們看我的頭髮都變白了,派其他年輕的去吧!」後來這隻鳥的頭就再也沒有變回原來的顏色,這就是白頭翁的由來。
白頭翁這種鳥在台灣的城市綠地中很常見,學名為Pycnonotus sinensis的牠與紅嘴黑鵯同屬於鵯科的鳥類,但人們給予的評價卻大不相同。在植物園裡,白頭翁的數量非常大,每當園中有果實成熟時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的白頭翁飛來到樹上覓食,不但在樹梢間跳來跳去,還常常伴隨著喧鬧的鳴叫。以單一個體的聲音來說,白頭翁叫聲在台灣野鳥中算是好聽的,但是一大群鳥同時叫,那聲音絕對稱不上是悅耳。
白頭翁可以說是植物園中最不怕人的鳥兒,想要在植物園做自然觀察,初學者用牠做對象絕對不會失望,想要找牠,別忘了多注意園區裡桑科榕屬的植物,只要這些植物的隱花果成熟,白頭翁絕對是不請自來的饕客。
也因為他不怕人,所以在城市中還是容易看到
實在是跟麻雀有的比
這張也很有味道喔!取它在樹梢的孤寂感,沒有人陪
而且後面的雲層是有層次感的,我很喜歡那個層次的天然
還是很像水墨畫,我愛灰階!哈(其實我啥瞇都愛啦)
其實還有一張在水邊,不過他亂動,沒那麼美,所以就不放了
這次去福隆跟澳底出乎預期外的就是我們好像變成去賞鳥
其他海鳥我不認得,不過有空會專文寫一下我在澳底旅館拍到的鳥
(WHY?到時看了就知道...)
當然遊客中心也是建議春天可以去賞鳥
秋天開始到春天這段期間除了本地鳥外,高緯度的會下來過冬
溫度溫暖一點往南飛得又會飛回來
所以在過渡期間,海邊的確比較容易成為海鳥或候鳥的棲息地
留言列表